从产业发展角来看,如果能占领种业这一价值链高端环节,安乡县便有可能构建“技术壁垒-品质溢价-产业集聚”的良性循环机制。
通过组建由华中农业大学、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机构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,安乡成功培育出“洞庭青鳜”这一特色品种。
该品种以洞庭湖野生翘嘴鳜为亲本,经过提纯复壮和定向选育,具有抗病力强、生长速度快、品质优良三大特性。在青螺滩生态养殖基地,3000万尾“洞庭青鳜”苗种从这里“游”向全县养殖户的池塘。
据安乡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安乡县正加快建设鳜鱼亲本种质资源保护基地,重点培育本土化“洞庭青鳜”苗种及配套饵料鱼,以保障优质种苗供应。
种业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安乡鳜鱼产业实现结构性变革。从技术层面看,自主种质资源体系的建立使产业链价值分布向研发端延伸;从市场层面看,本土培育优质苗种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,更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。
这种以种业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重构,正是现代农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型的典型范式。
目前,安乡已建成6家专业化鳜鱼苗种繁育场,构建起从亲本保护、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的完整产业链。全县年产优质商品鳜鱼达2万吨,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。
高位推动 聚力“一条鱼”战略
在安乡鳜鱼产业的发展蓝图中,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形成了双轮协同效应。
安乡县委县政府将鳜鱼产业上升为县域战略,成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,制定《鳜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,明确到2026年实现4000万尾养殖规模、16亿元产值的量化目标。
为确保战略落地,安乡县还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苗种补贴、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。
通过建立“目标量化-政策配套-服务嵌入”的协同机制,安乡既发挥了政府在战略规划、要素整合和风险防控中的主导作用,又充分尊重了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中的自主决策权,形成了“有效市场”与“有为政府”的良性互动。
技术创新是产业落地的关键支撑。除种业外,养殖模式的革新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安乡创新推行“虾鳜生态轮养”模式,通过时空配置优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:春季养殖小龙虾,夏季转养鳜鱼,每亩净利润达5968元,较单品种养殖效益提升40%。在青螺滩示范基地,这种“一田双收”的生态循环系统已推广至500亩,成为全省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样板。
“虾鳜生态轮养”模式,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养殖系统重构:通过科学配置小龙虾与鳜鱼的时空生态位差异,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负荷的最小化。
这种模式在产业视角下具有三重价值:其一,通过多营养级生物配置,构建了物质循环利用的微型生态系统,使养殖尾水处理成本降低;其二,利用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差,形成了资金周转的“时间银行”效应,显著提升了资本回报率;其三,产品多元化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,增强了产业韧性。
从长远发展来看,“虾鳜生态轮养”模式所蕴含的生态经济价值将随着产业深化持续释放。
值得注意的是,安乡还着力打通从塘头到餐桌的价值链,与湖南文理学院共建预制菜研发中心,并计划以“青螺滩”生态品牌价值输出为条件,创建“青螺滩鱼汤饭”餐饮加盟品牌,探索“养殖基地+中央厨房+连锁餐饮”的三产融合模式。这种将“一条鱼”吃干榨尽的产业思维,正推动安乡从传统养殖向品牌运营跨越。
一条鳜鱼,从唐诗宋词的烟波中游来,在安乡人的创新实践中,完成了从传统美味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蜕变。这不仅是养殖技术的突破,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——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“绿水青山”自然成就了“金山银山”。安乡用实践证明: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“领航鱼”,既能游动在产业链的价值高端,又能激活一方水土的发展潜能。
展望未来,随着“洞庭青鳜”游向更广阔的市场,这条鱼的传奇还将续写:它将是预制菜工厂的优质原料,是餐饮品牌的味觉标识,更是安乡递给世界的一张飘香名片。
来源:区县那点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