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2年香港(旧宝安县一部分)被英国占领后开埠,大量广州人四邑粤东客家人潮汕人上海人等进入香港市区发展,1937年香港人口破百万,但主要人口是广州人(见下图)
1941日本占领香港,不少人回流内地,日本1949年投降后,大量广州人又回流香港,香港人口1949年时已破200万
……这时的香港人口应是广州府四邑粤语人群为主体了,这也是为什么香港1970年的正音运动以广州西关音为标准!
都说经济决定了一种语言的传播和使用频率和范围,香港60年的经济发展已走向繁荣的道路上
由于香港当时是殖民地,中西文化必然碰撞交融,流传着上等人听爵士风,中等人听英文歌,下等人听粤语歌,所以当时唱粤语的根本没有没什么出路,而粤语唱腔还存在着粤剧粤曲的影子
直到粤语流行歌开山鼻祖许冠杰的出现,将粤语流行歌推入正轨和市场
两个广州人
再到黄霑与顾嘉辉的“辉黄组合”包揽了大部分的武侠剧主题歌和插曲。他们两人,一个是音乐大师,一个是填词高手。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情爱小曲,都能写得荡气回肠。粤语歌的风行,这两人功不可没。粤语歌开始进入内地歌迷的视野,是伴随着80年代武侠连续剧风靡起来的。《上海滩》、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等等。
80年9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影视文化出圈,辐射整个华语圈子,造就了很多影视歌曲巨星…虽然台湾也有不少闽南歌曲影视,但与香港数量相比,不在一个量级,加上政治地缘原因,台湾闽南歌就没粤语歌那么强势了!
或许有人说粤语地区无文化,一首“沧海一声笑”
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流行歌带到大众面前,这才叫传承创新……而不是这个那个沦为到申请非遗才是传承!
黄霑和顾嘉辉两位大师称为中华文化传承人之一,毫无为过!
近年香港粤语歌曲影视由盛极转衰,原因繁多,金融风暴,巨星逝世,盗版严重唱片公司收入减小,韩国美国电影冲击(香港不设限制关卡标准),人才流失青黄不接,沉浸于警匪动作片毫无创新等等……在八大方言中,吴语地区虽然经济发达,但无萌芽出音乐和电影两条工业线…而香港却拥有成熟的体系链条,下一个粤语辉煌会不会出现?如果后港乐时代再培养出五六个像陈奕迅重量级别的巨星,在华语文化还是有一席之地的!
最后以霑叔的博士论文观点结束此文章
“
莫记此中得失,
不记恨爱相缠,
只记共你当年,
曾经相识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